非煤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日期:2025-04-23 作者: 点击:
近年来,随着我国矿山安全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非煤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逐渐成为防范重大事故、推动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关键举措。青海省作为矿产资源大省,在此项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系统性治理、技术支撑与严格监管,为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结合青海省及其他地区的实践,探讨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核心举措与未来方向。
一、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重要性
非煤矿山生产环境复杂,采空区、水文地质条件、地压变化、火灾隐患等隐蔽致灾因素的存在,极易引发透水、坍塌、瓦斯爆炸等事故。传统的事后治理模式难以应对此类风险,因此推动普查工作成为“控大风险、除大隐患”的基础性工程。青海省应急管理厅将此项工作视为安全治理模式转型的核心,通过系统性普查与精准治理,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二、核心举措与实践经验
1. 严格组织审查,确保普查质量
青海省应急管理厅通过组织专家对非煤地下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进行逐项审查,重点核查普查方法、工程量及治理措施的可行性。针对采空区、水文地质条件、地压等关键因素,要求明确“有没有、在哪里、怎么防、怎么治”,并对敷衍应付、依赖陈旧地质报告的企业责令重新普查。例如,在审查中若发现未采用物化探或钻探技术手段的企业,直接要求其推倒重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治理方案的科学性。
2. 强化技术支撑,实现“一矿一策”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青海省引入第三方技术机构对矿山企业进行“点对点”帮扶指导,形成“一矿一策”技术报告和安全监管建议书。技术团队结合矿山实际,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采空区封闭治理、废弃矿井封堵等,并建立动态台账,为基层监管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湘西州在此项工作中更进一步,要求企业委托资质机构完成四大类致灾因素普查,并落实治理资金与责任,累计封闭采空区30万㎡、废弃矿井37处,显著提升了区域安全水平。
3. 推动区域性普查,破解治理难题
针对连片矿区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青海省印发《关于推动非煤矿山区域性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统筹技术力量,制定区域性普查方案。例如,对难以独立查清的小型矿山群,依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统一排查,形成区域性治理建议报告,避免重复投入和监管盲区。昆明市则在“回头看”工作中,对16座矿山逐矿核查,结合专家意见修订治理方案,确保普查覆盖率达100%。
4. 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基层水平
青海省通过专题培训提升矿山管理人员和班组长的专业素养,系统解读《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规范》,重点分析水害、火灾等成因及应对措施。培训内容涵盖普查方法、报告编制及灾害治理全流程,推动安全责任“关口前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湘西州通过“推进会”“汇报会”等形式,逐矿宣贯治理要求,并组织专家审核报告149份,发现问题后书面交办整改,形成闭环管理。
5. 严格执法监管,压实主体责任
青海省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纳入重点执法内容,对未完成治理的长期停产矿山不予复工复产,对治理不力的正常生产矿山依法严惩。昆明市通过联合执法与隐患核查,对存在重大问题的企业从严处罚,并责令补充完善治理措施,确保“真查真改”。
三、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各地已取得显著成效,但非煤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依赖传统经验而忽视技术手段;二是区域性治理需跨部门协作,资源整合难度大;三是复杂地质条件下致灾因素动态变化,需建立长期监测机制。
未来可从以下方向深化工作:
推广智能化技术:利用三维地质建模、物联网监测等手段,提升普查精度与效率。
完善法规标准:细化《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规范》的操作指南,明确企业主体责任与处罚细则。
加强区域联动:建立跨省、跨市的信息共享平台,推动致灾因素数据互通与联合治理。
结语
非煤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是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的基石。青海省等地的实践表明,通过系统性审查、技术支撑、区域协同与严格执法,能够有效化解重大风险。未来需进一步融合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推动矿山安全治理迈向更高水平,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