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班组安全管理“九个经常”的深化实践与长效管理
发布日期:2025-04-18 作者: 点击:
引言
煤矿作为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始终是核心命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智能化矿山的推进,煤矿安全管理逐步向精细化、常态化转变。在这一背景下,“九个经常”作为班组安全管理的核心方法论,通过系统性、周期性的管理动作,有效提升了基层班组的安全防控能力。本文结合煤矿实际,深入剖析“九个经常”的内涵、实践路径及典型应用场景,为行业提供参考。
一、“九个经常”的内涵与逻辑框架
“九个经常”以“预防为主、全员参与、动态管控”为原则,构建了覆盖安全全流程的闭环管理体系(图1)。其核心逻辑为:
教育、培训:解决“人”的安全意识与技能短板;
检查、整改、分析:针对“物”与“环境”的风险动态治理;
监督、考核、沟通、创新:通过制度与文化保障管理落地。
这一框架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型,形成“意识提升→风险识别→问题解决→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二、“九个经常”的实践路径与关键举措
(一)经常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案例:山西某煤矿通过“班前会3分钟案例警示”制度,将历年事故按类型制作成短视频,由班组长每日播放并组织讨论,使员工违章率下降42%。
实践要点:
分层教育:
新员工:侧重法规与基础操作;
老员工:强化风险预判与应急处置;
管理人员:学习安全管理工具(如HAZOP分析法)。
创新载体:利用VR模拟事故体验、安全知识竞赛等增强参与感。
(二)经常检查:构建动态防控网
典型场景:某高瓦斯矿井推行“三查三核”机制:
班前查设备:使用智能点检仪检测采煤机液压系统;
班中查操作:安全员佩戴记录仪全程跟踪掘进作业;
班后查环境:激光扫描仪监测巷道变形情况。
工具应用:智能终端实时上传检查数据至安全管理平台;
引入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抓拍未戴安全帽等违规行为。
(三)经常整改:闭环管理除隐患
流程优化:
分级管控:
A类隐患(如顶板开裂):停产整改,24小时内上报;
B类隐患(如局部瓦斯超限):限时4小时整改;
C类隐患(如工具摆放混乱):现场立即纠正。
追溯机制:通过二维码标签记录设备维修历史,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发生。
(四)经常分析:数据驱动决策
方法应用:
鱼骨图分析法:某矿针对输送带断裂事故,从“人、机、料、法、环”五个维度追溯出12项根本原因,包括巡检频率不足、温度传感器失灵等;
大数据预警:整合生产系统数据,建立“顶板压力-支护强度”关联模型,提前预警冒顶风险。
(五)经常培训:技能提升保安全
创新实践:
模块化培训体系:
初级工:掌握“岗位操作卡”标准化流程;
中级工:学习“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
高级工:参与“事故复盘推演”情景模拟。
“双师”制度:技术骨干担任实操教练,外聘专家讲授前沿技术(如智能化采煤机操作)。
(六)经常监督:全员参与无死角
某煤矿“三级监督”模式:
班组内部:设立“安全轮值员”,每日由一名组员负责监督;
区队层面:安全员配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井下位置与生理指标;
矿级管控:AI视频监控系统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并推送预警。
(七)经常考核:正向激励促落实
考核设计:
差异化指标:
班组长:侧重隐患整改率、培训合格率;
员工:关注违章次数、安全建议采纳数。
“安全积分”制度:员工可通过举报隐患、创新提案等累积积分,兑换休假或物质奖励。
(八)经常沟通:凝聚共识破难题
某矿“三会一箱”机制:
班后会:每日总结当班问题,形成《整改清单》;
月度安全恳谈会:矿领导与一线员工面对面解决防护用品短缺等问题;
“金点子”信箱:全年收到合理化建议217条,其中“改进自救器携带方式”提案降低应急响应时间15%。
(九)经常创新:科技赋能提质效
典型成果:
技术革新:研发“矿用本安型智能头盔”,集成定位、通讯、气体检测功能;
管理创新:推行“安全伙伴计划”,两人一组签订互保责任书,实现“零违章班组”覆盖率提升28%。
三、深化“九个经常”的三大保障机制
(一)制度保障
将“九个经常”纳入《班组安全管理标准化手册》,明确各环节责任边界;
建立“周调度、月评估、年总结”的常态化推进机制。
(二)技术保障
构建“智慧安监平台”,整合人员定位、设备监测、风险预警等模块;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对高风险作业进行虚拟预演。
(三)文化保障
开展“安全家书”“亲情助安”活动,让家属参与安全管理;
设立“安全里程碑”奖励,如连续千日无事故授予集体勋章。
四、结语
“九个经常”的本质是通过高频次、多维度的管理动作,将安全管理从“运动式整治”转变为“习惯性规范”。随着5G、AI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九个经常”将进一步与智能化矿山融合,形成“人防+技防+制防”的立体防控体系。煤矿企业需在动态实践中持续优化,让安全管理的“经常性”真正成为守护矿工生命的“永恒性”。